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股票配资股票
1955年授衔那年,全军上下都在议论一个名字。
26岁,副师级,直接拿到大校军衔,这在全军系统极少。
一个来自甘肃藏区的年轻将领,背后有什么来路?
岳母竟是清朝皇室宗亲,怎么走到革命最前线?
卓尼土司家族与早年经历甘肃卓尼,藏汉交界,元明以来就是兵家要地,明成祖封土司、设卫所,命地方酋长世代守边。
展开剩余90%卓尼杨家,就是那时兴起的一个土司家族。
到1509年,明武宗钦赐“杨”姓,从那以后,卓尼就归了杨家守护。
到了民国初年,杨家传到第十九代土司,叫杨积庆,外界叫他“杨王爷”,是个能文能武的人物。
1929年,杨复兴出生在卓尼官寨,他是杨家第一个走进私塾,接受汉文化教育的孩子,从小识字、骑马、打枪三样不缺。
1935年,红军过草地,进驻卓尼。
彼时国共关系紧张,大部分地方官要么闭门,要么迎战。
杨积庆不声不响,悄悄送来30万斤粮食、马匹百匹,达拉沟栈道被破坏,他又自掏腰包组织人力,重修,这些都没大张旗鼓做宣传。
红军离开后,国民党得知此事,把杨家当“通共”。
两年后,杨积庆被扣在兰州,处死,年仅8岁的杨复兴,被推为第二十代土司,卓尼禅定寺专门举办了一场继承仪式。
那几年,事务由母亲杨守贞代管,他每天依旧读书、学藏文、学汉文,还练骑术,背枪走山。
14岁,按族规正式接掌土司事务。
十四岁少年刚坐上族长之位,外头烽火连天,西北局剩下的基本都是顽固武装。
杨复兴看局势明朗,主动联系进驻兰州的解放军代表。
洮岷路保安总司令署,几封电报来回,卓尼宣布和平起义,那时很多地方都还有激战,卓尼一地却平稳过渡,没爆一枪一弹。
军事贡献与起义细节起义不只是发封电报那么简单,甘南有大山、有游匪、有马步芳残部,交通断、情报难、语言杂。
杨复兴起义当天,召开了全地区第一次武装会议,把原卓尼卫队、民兵、护寨部队集中整编。
总人数不多,两千人出头,全部交由解放军西北军区改编。
这支队伍被命名为“独立骑兵团”,成为当时全国第一支,成建制的藏族武装部队。
杨复兴亲自任团长,挂了西北军区的番号,领军饷、接命令。
建制不久,西北边陲爆出乱局。
原马步芳残部潜入桑科草原,准备建立反攻据点。
杨复兴临危受命,指挥骑兵团上山剿匪,别的部队开不进山,他就想了个法子——用牦牛驮兵,马背突击,搞出一种“牦牛机动战术”。
当时打仗都讲求机动性,这种办法让敌人,根本无法预判行军路径。
三场伏击,杨复兴带队在桑科草原,连歼敌军三个团,活捉两个营长,缴获大量马匹、轻机枪。
剿匪完毕,彭德怀发来电报嘉奖。
这份电报后来,在卓尼县档案馆挂了多年。
之后几年,杨复兴带骑兵团,不断清剿周边游击势力,还协助地方完成土司制度过渡,保护了大量宗教遗产。
尤其是藏经楼的完整保存,杨复兴特意派兵驻守,防止战乱波及文物。
不光打仗,他还自己制定改编方案,把原土司军分成三支:民兵、自卫队、正式部队,按编制接入军区系统,很多干部第一次见这种整合思路。
杨复兴年轻,手段也灵活,不讲大话,事情办得干净利落。
1952年,组织决定破格提拔,任命为甘南军分区副司令,副师级。
26岁授衔的特殊性与依据1955年授衔制正式实施时,全军上下名单一公布,有个名字迅速引起注意。
杨复兴,甘南军分区副司令员,年仅26岁,军衔是正儿八经的大校,放眼全国没几个能比。
军衔评定讲资历、讲战功、讲行政级别。
这时候全国还有不少老红军,连少校都没评上,杨复兴年纪小、资历短,凭啥能拿这个级别?背后政策背景有讲头。
1950年,高层出过一个内部文件,叫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》。
里面明确提到“可折算资历”“按历史贡献计入军龄”,针对的就是,像杨复兴这种地方起义出身、贡献突出的少数民族骨干。
杨复兴起义那年是1949年,正式归入编制后表现突出。
按一般资历也就五六年军龄,根本不够标准。
根据文件规定,杨复兴的军龄可按1:1.5计算,换算下来就是9年多。
再加上他父亲1935年救助红军、全家冒死保护红军伤兵的历史,在资历加分项中被单列。
解放军当时推行“民族地区武装融合”,杨复兴身上刚好符合。
藏族背景、汉文化基础、实际带兵能力强,能打仗,还懂政策。
上级递交推荐报告时,里面有一句评语:“其人虽少壮,然能独当一面,文武兼修,具备一线统兵之能。”
这句话由彭德怀签字盖章,直接批示同意破格授衔。
授衔那天,杨复兴领到的是“大校”军衔,当时同批授衔的大校中,多是三十岁以上中高级将领,26岁的他排在最前。
军委档案中,单列了一张内部表格,注明其“民族干部折算资历参评”。
岳母身份与家族联姻外界都说杨复兴是“出身土司、娶入王府”,这种说法不算夸张。
他的妻子叫达芝芬,出身阿拉善亲王府。
岳母金允诚,是清朝道光皇帝的曾孙女,外祖父是爱新觉罗·载涛,光绪皇帝的亲弟弟。
达芝芬是清室旁支中,为数不多还留在内蒙古王府的后代之一。
生于定远营王府,自小接受宫廷教育,能讲汉语、蒙语,识文断字,那个年代,能做到这点的女性极少。
杨复兴怎么和达芝芬结识,档案里没写明。
有一种说法,是西北民族干部培训时,达芝芬担任翻译,两人在兰州结识。
1950年春,两人在阿拉善成婚,婚礼没有排场,也没铺张,现场有部队代表,有王府亲眷,礼仪融合了藏、汉、蒙三族传统。
成婚后,达芝芬投身妇女工作,先后担任卓尼县妇联主任、甘肃省妇女代表。
实实在在推动当地妇女识字、参政、脱贫的基层骨干,一手抓家庭,一手管事务,是杨复兴身后的另一股力量。
两人感情深厚,一次战后受伤,杨复兴在青海就地治疗,达芝芬翻山越岭送药赶去,同行的还有她的岳父达理札雅——清朝末代阿拉善亲王。
他老人家已卸去王爵多年,一身白袍到军营里看女婿养伤。
这种家族背景、政治立场融合的家庭组合,在解放初期极其罕见,也被当作民族团结典范重点宣传。
后来杨复兴调离地方,进入军委民族事务系统任职。
达芝芬则一直留在地方,担任政协常委,两人分则各自为政,合则一心为公。
他们的儿子没有进入军队股票配资股票,而是走上文教系统工作,也算另种意义上的延续。
参考资料: 1. 《中共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档案选编》 2. 《甘南卓尼地方志·土司卷》发布于:河南省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